国网长春市城郊供电公司:党建引领审计工作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诗缉》卷三十二)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阐述王念孙的观点:对越犹对扬,言对扬文武在天之神也。
四、简短的结语 居今之世,我们虽然不必像经学时代的人们那样将经典奉为一切真理的源头,但经典依然是我们进行哲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就此而言,无其实是无形无象无名等等表达的略称与概称,它们都是对道的摹状。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郭象《庄子注》在经典阐发过程中的哲学话语创新。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哲学话语创新活动往往需要从两个源头(我们不妨称之为二本),即生活世界与经典世界获取灵感和力量。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19)从时间上看,我与天地同寿。
这里的述指的是对经典的诠释,为则是包括社会实践、道德践履、德性修养等等内容在内的为。⑥ 阐发正是郭象借经典注释和诠释的形式创构新的思想体系的内在机理或奥妙之一。进而我们企图以此(形而上学)概括道家哲学的核心方面和主要特征,有必要在词源上追溯一下它在古希腊哲学中的意味,在思想上澄清一下它在道家哲学里的独特含义。
(《原道》)这充分说明,《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从哲学上深入反思了仁义,而且深刻质疑、批判了仁义建构于其中的礼乐制度,甚而批判了一切扭曲和掩盖素朴人性的文与伪(即文化符号)。无知、无名都涉及知识问题的讨论,而对道的真理的追寻还需要更具建设性的灵明与智慧。《说文解字》所引王育天屈西北为无的说法,为不少学者所尊信,未免迂曲。(《尹文子·大道上》) 可见,老子认为,道作为究极概念(最高本原、最高概念和最高原则),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道、不可名的,换言之,名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不足以描摹、形容、阐明和论述道。
(57)因此,道家的核心理论道论不仅可以比拟古希腊的形而上学,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展现方式。二者对传统思想遗产中的德,亦予以了不同取向的创造性运用与开展,具体地说就是:儒家推崇明德而道家倡言玄德。
这里给出了探究ousia的两条标准:(1)逻辑的(语法的)标准:是否是作为其他主词的谓词。古代思想语词道德是否等同于仁义?儒家和道家的看法不同,甚至相反。(《论语·宪问》)近乎古代法典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更重要的是,道家哲学中的玄德其实就是无为的具体展现。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一词的日常含义(话语)与其技术性含义之间有着一种意义深远的联系,(40)换言之,叙述、话语与思想、理性,思想、理性与原理、规律,至此被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说神话模式中的从混沌中创生出来的世界观属于秘索思,那么米利都学派关于自然的叙述(即论自然或物理学)则属于逻各斯。又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所以,我们在论议道家哲学的时候大可不必过于谦卑,根据西方学者的某些一知半解之论或隔靴搔痒之说,断言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或者说尚没有达到形而上学的理论深度。
韩愈指出: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又说: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而老氏所谓道德乃是去仁与义云者,清晰判明了儒、道两家道、德概念的分歧与不同。古希腊人试图以逻各斯驱役秘索思,道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断言最高存在(究极的道)只能诉诸神秘的体悟,这是道家哲学表述不乏秘索思的原因。
由此可见,道与言的关系及其间的张力,是老子《道德经》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儒家关注的焦点在于仁义之际,因为其思想来源于西周奠定的德礼文化体系,以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为原则,推崇德治,也是不折不扣的求道派,所以儒家并不甘心让道家专美道德。
道家自然主义伦理学的基础在于自然主义人性论,而自然主义人性论的主要概念常德,亦即玄德的另一种说法。(《庄子·大宗师》) 自虞氏招仁义以扰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一)道家的形而上之道 从中国哲学特别是从道家哲学的固有理路(approach)进行分析和提炼,可认为围绕着道、德两个概念建构起来的哲学理论——即以道德之意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正符合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的古训,乃是超越于有(有形有名)、聚焦于无(无形无名)的玄深理论。自然哲学针对最高、最终的原因、元素、本体的追寻,毕竟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而克服诸般局限性,必须从日用伦常和日常语言(因为其背后隐含了一种文化制度机制)中脱颖而出,反思名言及其局限性。因此,《老子》激烈地非毁仁义,摒拨礼学,其曰: 大道废,有仁义。今传世《老子》古卷,例如通行的王弼本、马王堆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皆具上、下两篇,即《道》和《德》两部分(马王堆帛书本分别题名《道篇》、《德篇》,北大汉简本题名《道经》、《德经》,皆与通行诸本次序相反),符合《史记》的载记,因此《老子》亦称《道德经》。
相比之下,道家哲学中的无名概念及其理论则可以杜绝由此所带来的理论风险。从比较的观点看,古印度《奥义书》中的说法也是耐人寻味的。
《老子》反对仁义,明确无疑,没有什么可以商榷的余地。(23)玄德乃道家德论最主要的内容,也是道家区别于儒家的地方。
从前引《老子》第65章提示的线索来分析,可以确证玄德就是无为政治(包括伦理)的原则。(《老子》第19章) 《老子》第19章绝仁弃义,郭店竹简《老子》甲本作绝伪弃诈。
(《老子》第41章) 道常无名。所谓著书上下篇指的是《老子》一书中包括的《德》、《道》两篇。(13)有生于无之宇宙论命题的确常见于人类早期思想史。道家思想因应了剧烈变动的社会政治的转折过程,道德之意覆盖了宇宙与人生、天道与人道的所有方面,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智慧,又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憧憬,成为后世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共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遗产。
(61)然而道家哲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却另辟蹊径,发展出一种不同的形而上学,而富启示于未来哲学的思考。由日常语义中的道(言语、言说)转进到名相、名言层面的反思性论说十分重要,亦很能代表老子哲学思维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老子》开卷伊始就点出了这一问题的缘故。
(《老子》第3章) 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就是庄子艳称的至德之世所本。(18) 徐复观深入发掘了名与社会政治实在之间的关系。
王中江著《道家形而上学》,②梳理和发掘了道家哲学研究中几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说文解字》解释说:亡,逃也。
(二)形而上学与metaphysics 出自日本近代学人井上哲次郎之手的metaphysics译词形而上学,(36)既古雅又传神,现已被广为接受。《梨俱吠陀》中有这样的句子: (那时)既不是是,也不是不是。这对于道家理论而言,更具重要性。我们应该因其固然,即依照无的思想逻辑,对道家形而上学多元复杂的理论结构进行讨论。
换言之,玄德概念及至德不德命题阐明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哲学合理性,同时也论证了因时变法的政治合法性。(24)又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当然,metaphysics(形而上学)的催生和发展也与之前的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发展、蜕变分不开。显而易见的是,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样的吊诡语式中,上德和一般意义上的德殊为不同,所谓上德,即孔德(《老子》第21章)、常德(《老子》第28章)、广德(《老子》第41章)或玄德(《老子》第10、51、65章)的不同表述。
卒乎无穷者,德也(《管子·幼官》、《兵法》),是从无端和无穷的角度诠释道、德。道的概念前面分析已详,老庄及其后学特别强调道常(恒)无名(《老子》第32章)、道隐无名(《老子》第41章)、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和大道无称(《尹文子·大道上》),充分显示出道家哲学中的道指向无形无名之上,而不是滞于有形有色的形下之物。